涟水法院树立“精准快”审判管理理念
助推审判质效全面提升
今年以来,涟水法院围绕审判质效核心点,找准审判管理突破口,树立“精、准、快”管理理念,突出精细管理、准确应对、快速反应,出台强化审判管理、优化审判质量、提升审判效率三个文件,以机制管控、流程调控、关口把控为抓手,促进审判管理更精,质量管控更准,效率提升更快,实现审判质效指标可预测可控制、整体持续进位的良好态势。截至8月底,全院新收案件12190件,审结案件10887件,法官人均结案247.43件,9项重点质效指标进入全省前40名。
一、聚焦机制管控,注重精细管理,强抓审判管理持续提质
牢固树立“抓审判就必须抓管理”理念,出台《强化审判管理10项措施》,精细管理、精准施策,不断优化审判资源、强化机制保障、深化智慧模式,持续提升审判管理效能。一是以扁平化团队管理促进人案均衡。整合大庭小庭职能,推进扁平化改革,配齐配强速裁团队,改小改多执行团队,实现人案均衡、人岗相宜。建立法官案件动态平衡机制,制定分案上限指标,明确速裁法官在手案件达150件、其他民事法官在手达80件即进行分流调配,解决在手案件不均、审判压力畸轻畸重问题。目前,已分流案件200余件。二是以智能化线上管理促进审判赋能。推进“无纸化”智慧办案模式,全部案件卷宗统一电子化管理,所有法官及法官助理应用移动办案终端设备,实现任务交办、卷宗查阅、案件信息查询“掌上通办”。推进“无人化”智慧管理模式,在前期人工适用、效果测试的基础上,创新研发审判任务交办系统,配套建设五位一体数据中间库和审判任务交办中心,建立健全审判任务月度交办机制,实现案件审限定期统计跟踪、及时预警推送、实时交办督办。三是以集约化流线管理促进法官减负。加强诉前调解、诉调对接工作流线管理,推进建设法院诉源治理中心,集中开展诉前调解、协助调研,强化非诉分流、立案登记、委托调解等无缝衔接,提高调解成效。截至8月底,诉前调解案件5094件。强化诉调对接,对诉前调解不成的案件,当场立案,如放弃答辩期则立即开庭,没有争议则当庭宣判,力争“一天结案”。加强辅助办案流线管理,推进建立“结案管理中心”,推动材料收转、卷宗扫描、证据补充、文书送达、卷宗归档等辅助工作“一站通办”,力争所有案件当日报、当日结。
二、聚焦关口把控,突出准确应对,严抓案件质量持续提优
牢固树立“质量为本”的审判理念,出台《优化案件质量10项措施》,准确应对、重点解决管控不严、质量不高问题,严抓审判质量生命线,严控案件质量关口,严管风险隐患防范,持续提优审判质量效果指标,截至8月底,一审服判息诉率90.2%,同比上升2.67个百分点,一审判决案件被改判发回重审率1.92%,同比下降1.48个百分点,全省排名分别上升33名、40名。一是把好“类案检索关”。严格执行类案检索制度,扩大类案检索范围,对法律规则适用不明、新类型、合议庭对法律适用问题存在重大分歧、拟作出的裁判与本院或者上级法院的类案裁判可能发生冲突、当事人提供类案生效裁判支持其主张,以及纳入院庭长监管的六种类型案件等,一律实行类案检索,实现“一案一检索”“一案一报告”,所有类案检索报告入卷备查。二是把好“文书出口关”。细分审判团队文书拟稿、校对、核稿、会签、签发等各环节职责,夯实承办法官文书质量第一责任人责任,强化其对裁判文书格式规范、上网条件等事项整体把关。所有裁判文书签发稿由相关人员手写签名,留痕备查,防止裁判文书“带病出门”。三是把好“风险评估关”。建立“一案一表”全流程风险评估机制,针对案件信访、民转刑、舆情炒作、文书上网等风险隐患等,实行立案、调解、开庭、宣判、执行全流程评估,形成“一案一表”,实现风险隐患预防在前、化解在先,严防“小隐患”引发“大问题”。四是把好“发改评查关”。实行发改案件实时讲评制度,强化业务庭旬自评、法官会议周讨论、审管办月通报机制,提升发改案件讲评效率。注重总结提升,法官会议逐案讨论发改原因,总结注意事项,审管办按季整理形成条目式《类案发改镜鉴》,坚持每周五集中业务学习,实现以学习促提升。
三、聚焦流程调控,强化快速反应,力抓审判效率持续提速
牢固树立“效率为先”的流程调控理念,出台《提升审判效率10项措施》,快速反应、快速解决程序衔接不畅、流转效率不高问题,打通分案、排期、送达等环节堵点,实现审判工作各环节“小提速”到全流程“上高速”。截至8月底,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6.19%、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86.84%,同比分别上升5.28、18.81个百分点,全省排名分别上升8名、43名。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至58.9天,同比减少31.51天。一是严格控制排期开庭时间。对前期超过2个月开庭的160件案件,全部取消原排期时间,均改排在1个月内开庭,并明确速裁、简易程序、普通程序案件开庭排期最长不超过10天、20天、30天,有效缩短案件庭前审限周期,防止因排期过长导致审限空转。二是科学配置审判法庭。全院审判法庭归口审判团队使用,由分“庭”到部门调整为分“庭”到法官,实现速裁法官“一人一法庭”、其他法官“两人一法庭”,并明确预排期庭审时间,倒逼法官强化庭前准备工作,增强庭审效率。三是创新推进分类分级送达模式。实施“电话送达+集约电子送达+直接送达”互相补充的分类分级送达工作机制,对所有速裁案件首先采用电话、短信等方式先行送达,提高送达效率和成功率,缩短送达周期。四是持续放大速裁工作效应。深化繁简分流改革,扩大速裁案件范围,速裁案件比例提升至83.73%。出台《速裁案件快审操作规程》,将节点管控嵌入速裁流程,实行“两预一庭”机制,提前开展电话预调解、庭前预评议,力争“一庭结案”,目前已开展“两预”3866件次,速裁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压降至40.12天,速裁工作经验在全市法院速裁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。